畜牧学国家级一级学科现有草业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草地生物多样性7个博士和1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分设于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草业学院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为共建学科单位。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1年建站。
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各学科点形成了稳定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草地资源与环境,草地农学与草产品加工,草原保护与野生动物,草坪科学,牧草种质资源与种子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草食动物(绵羊、山羊、牦牛)遗传育种,猪、禽品种(系)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繁殖理论与繁殖控制技术,动物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藏獒、野骆驼等),动物繁育与生态,动物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能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和需要量,饲草料营养价值评定与安全检测,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动物营养与环境、生态、免疫及疾病,动物生长与产品品质调控。
2000年至2005年,科研成果获部省级以上奖35项,有25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10项科研成果转让,产生经济效益5.4亿元。
5年来,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研究成果50余部,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200篇,国外权威刊物发表30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4种:《草业学报》、《草业科学》、《中国草食动物》、《草原与草坪》。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8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 2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 12项,地方政府项目 40项,累计科研经费3317万元。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5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专家2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有教授32名、副教授20名和52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草业科学创立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提出了高山草原划区轮牧、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畜产品单位指标系统、草原季节畜牧业、营养体农业等重要科学理论。依据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建立的天然草地世界统一分类检索图,在国际上被称为任—胡氏检索图。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以三元杂交法选育出了“华特猪配套系”,创立了规模化养猪的“新华模式”;肉用、毛用专用型种羊的引进和繁育把甘肃的养羊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