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走深走实,贯彻落实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道德培育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9月22日上午,由省文明办、省教育厅主办的甘肃省“道德模范走进高校”——甘肃农业大学巡讲活动于我校礼堂顺利举行。

活动现场
甘肃省文明办三处副处长刘太向,学校党委副书记廉志端,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述乾,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窦兰英事迹宣讲员屈鑫,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思秋,第八届甘肃省道德模范潘从明、贾载瑞,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各学院学生代表共8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廉志端在致辞中向出席巡讲活动的道德模范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甘肃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传承弘扬“甘农精神”,把学校建成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养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硕土,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指出,在省文明办的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荣获了省级文明校院称号,先后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甘肃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先进典型。他强调,道德模范是全省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和善行义举,彰显了道德的力量,诠释了精神的高度,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楷模。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巡讲活动为契机,学习各位道德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将其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自身全面成长成才、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道德引领和精神动力。

廉志端致辞
在宣讲环节,大家观看了四位道德模范的事迹短片,聆听了道德模范讲述他们一桩桩、一件件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年逾古稀,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窦兰英却背负起亲人沉甸甸的债务,历时七年替女还请12万元债务。她为了做人的诚信,将抱怨甩在身后、将责任扛在肩上,她用最挺拔的身姿告诉我们,诚信的背后是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永不放弃的信念。江水滔滔,浊浪惊魂,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乘风破浪守护生命,用勇敢跑出加速度的“退伍老兵”商思秋在黄河岸边几十年如一日,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救人于危难之中,商思秋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性之美、道德之美,诠释着人间大爱。大国工匠潘从明“变废为宝”,扭转我国贵金属冶炼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他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以钻的精神、挤的韧性、活的思维、实的态度,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每项任务。因为偶然见到人间苦难的一角,便有了投身公益的决心,热心公益事业,真情奉献社会贾载瑞,用扶贫济困、公益慈善、抗疫奉献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青年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在她的人生信念里,心是人生旅途的起点,爱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屈鑫宣讲窦兰英事迹

商秋思宣讲个人事迹

潘从明宣讲个人事迹

贾载瑞宣讲个人事迹
宣讲过程中掌声不断,道德模范的故事中充满着感恩、体现着责任、洋溢着热爱、弘扬着道义,打动心灵深处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鲜活生动的事迹呈现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政课,在场师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宣讲结束后,在场师生畅谈感言,积极分享感悟和心得,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表示,感谢学校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带到师生身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牢记“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要以道德模范为标杆,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我之力,助大家之乐,争取在践行道德规范、培育道德风尚中走在前列、做好表率。

在场同学分享聆听感悟

合影留念
拓展阅读
窦兰英事迹简介
窦兰英,女,汉族,出生于1949年5月,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
她是一位命运多舛却又坚强倔强的老人。36岁时,窦兰英丈夫因肝癌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她打零工、当保姆,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年幼女儿和照顾年迈婆母的家庭重担。57岁时,窦兰英的大女婿抛下还在坐月子的妻子和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家出走。看着生活拮据的女儿和可怜的孙女,窦兰英拿出全部积蓄买下一套房,跟女儿、孙女一起过日子。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女儿韩建民因直肠癌不幸去世,留下7岁的孩子和12万元的外债。许多人看着年迈的老人独自拉扯小孙女生活不易,想着不再提债务的事了,窦兰英却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决定:替女还债!她用孙女的旧田字格本做了个小账本,把女儿看病所欠的账目全都一笔笔罗列出来。
从此,60岁的窦兰英四处当保姆、打零工,捡废品卖破烂,矢志不渝替女还债。每还完一笔债,窦兰英就在债主名字旁边打个小勾。7年时间里,在老人努力下,12万元债务全部还清。
生活的磨难,没有摧垮窦兰英老人的信念,她将失去女儿的痛,化为替女还债的愿,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真谛,也将诚信的火种散播开来。她把别人的每一份关怀都化作生活的动力,用自己的真心去回报,成为了邻里街坊心中的“信义奶奶”。
商思秋事迹简介
商思秋,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镇泰玉路社区居民。
商思秋退伍不褪色,多次不顾自身安危,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在引黄大渠里勇救落水人,是守护生命的“退伍老兵”。
2011年7月,一对父子不慎滑入大渠。商思秋听到呼救声,没有丝毫犹豫,急忙起身冲出家门,及时将落水父子救上岸。这是他第一次救人。此后,他就特别留心大渠和周边的动静,随时准备着救护落水者。
2012年4月,3个小孩掉入大渠。当时的商思秋因车祸导致胸椎骨骨折,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当他得知险情后,还是立即奔向大渠,一个人奋力把3个孩子全部拉上岸来,累得口吐鲜血,妻子看到后心痛地直掉眼泪。
2015年7月14日中午,商思秋听见外面呼喊“救命”,又一次奋不顾身冲出去救人。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商思秋先后三次下水救人,经过一番艰难搜救,最终找到落水学生拽上渠沿,并对其中一名已经昏迷的学生实施心肺复苏,最终,孩子终于醒过来。
12年的时间,商思秋共挽救过14条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给他人带来重生的希望,是商思秋在危机时刻的选择。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正气歌。
潘从明事迹简介
潘从明,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贵金属冶炼特级技师、有色冶金正高级工程师。西北地区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产业工人。
他能准确把控万分之一的精准度,从铜镍冶炼“废渣”中同时提取8种以上稀贵金属;发明的“铂族金属颜色判断法”,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99.99%产品纯度,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向世界同行推广。
参加工作27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高技能的大国工匠,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完成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9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篇,主创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78亿元。他还致力于各类贵金属一、二次资源物料清洁、环保、高效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我国贵金属冶炼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他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的优势,将 “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并编纂30余万字的培训教材资料,先后培养贵金属冶炼人才200余名。
贾载瑞事迹简介
贾载瑞,女,汉族,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静宁公路段高级工程师。
她热爱公益事业,常年照顾93岁的冯总领和贾桂珍两位老人。每个周末,贾载瑞都会去帮两位老人换洗衣物、晾晒被褥,做顿可口饭菜,储备好一周的食材,记录好老人急需补充的日常用品和药品,这一帮就是11年。同样,她把这份关怀也给了9岁的何博文。何博文3岁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贾载瑞多方奔走,帮助何博文办理了福利院入院手续,并经常去陪他读漫画书、辅导作业、做游戏。何博文曾说“我感觉贾妈妈就是我的真妈妈”。
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动,每逢高考,她都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爱心送考、道路指引、维护秩序、爱心赠餐等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高考期间,受疫情影响很多考生吃不上饭。她就组织人员帮助解决就餐困难,每天三顿饭菜准时免费送到需要的学生手中。她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守门测温、入户摸排、定时消毒,为群众买菜买药、投送快递等等,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居民困难。
近年来,她先后参与公益活动40余次,与其他志愿者为静宁县福利院25名孤儿送去“温暖箱”,总价值累计达28.5万余元。个人先后向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静宁县红十字会捐款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