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学科师资 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社会服务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推进双创教育再上台阶
发布时间:2024-10-25 |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发布时间:2024-10-25

编者按: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践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保障体系建设。为全面展示学校自评自建工作成效,立体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题报道,集中宣传展示学校立德树人、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以教育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为牵引,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关部署,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率先成立了甘肃省首家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以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校园生态体系为内容的“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化入思政教育的“三融一化”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全面提升双创教育平台保障水平,优化创新服务能力

学校自2016年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来,先后获批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省级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等11个国家级、省级双创教育实践平台。拥有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1个、示范专业5个、示范课程5门、教育教学团队4个。导师队伍达到256人,获省级名师4人,进入专家库14人。构建了以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校园生态体系为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联动的“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纵深发展。

刘延东副总理接见我校创新创业团队成员(二排右三为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马成龙)

强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实践,培养双创思维能力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构建了融合专业教育的全程化、立体化、实践化的“理论(1学分)+实践(2学分)”的创新工程学分认证体系,将学科专业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自主创业、注册公司、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创新工程内容纳入其中,经考核通过后,认定创新学分。创新学分设置为毕业的基本要求,与专业教育要求一致。

举办羲园论坛

为满足个性化人才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学院深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创业者现身说法,发挥创新创业榜样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举办四个层次的讲座沙龙(即高层次创新创业论坛——羲园论坛,启蒙层次——听博说,创新层次——创意汇,创业层次——创业谈),开展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183场,论坛103场,参与学生4.5万余人次。

持续推进科研训练项目实施,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构建了“2355”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IETP)运行管理模式,支持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不断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近三年共立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3065项,支持经费360万元,参与人数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5.55%、27.55%、23.17%。依托SIETP项目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项、62项,发表论文307篇,获得专利81项,连续3年国创项目入选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团队入选参加2023第十六届大学生创新年会

积极承办高质量创新创业赛事,提升学生科创能力

积极承办国家级重大创新创业赛事,发挥各类高级别竞赛的牵引作用。近三年,组织举办省级赛事93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105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学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达1710人次,仅2023年“互联网+”大赛中,学生获国家级铜奖10项,省级金奖26项、银奖30项、铜奖43项,金银奖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一,双创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农业特质人才持续助力赋能。

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学科竞赛和三创赛等甘肃省决赛

鉴史以资未来,行远不忘初心。1948年学校首任院长盛彤笙先生就以“臻进人类健康,裨益国民生计”为办学宗旨,将“创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理念之一,在历代甘农人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赓续传承。继往开来,甘肃农业大学“双创”教育将继续以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和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主动发挥学科优势,扎根西北大地办学,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好自己应有贡献。

最新新闻

学校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邮编:730070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6004040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15号
版权所有@甘肃农业大学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甘农就业

  • 官方抖音

Copyright @ 2015-2023 甘肃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邮编:730070
主办: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投稿邮箱:xwzx@gsau.edu.cn

设计制作:兰州宜天网络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6004040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