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年的毕业季如期而至,2025届毕业生即将背起行囊再次起航。在农大求学的这几年,母校见证了他们一路走来、一路成长,而他们也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和最无悔的青春年华。党委宣传部联合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开展“敦品励学的表率”故事寻访活动,讲述甘农学子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梦为马、成就自我、实现青春价值的故事,激励和鼓舞在校生珍惜韶华、潜心学习、砥砺前行!
人物名片:张晖,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2025届博士毕业生,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学生负责人,研究生期间师从余四九教授、崔燕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在校期间,课程成绩排名学院年级第一,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博士生”项目1项、甘肃省“创新之星”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篇。曾获得中国研究生首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甘肃省“三好学生”、甘肃省“挑战杯”特等奖,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甘肃省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甘肃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优秀宣讲作品”,以及甘肃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和奖项。

张晖参加全国科技小院交流活动
逐梦甘农,开启青春华章
“我是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甘肃农业大学是我离开家乡、追逐梦想的起点。”在张晖的心中,母校甘农对他而言,绝非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甘农教会了我一身的本领,那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成为了我日后前行的底气。”张晖感慨道,“更重要的是,母校为我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我有勇气不断探索,有空间持续成长,每一次的尝试和挑战,都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在校期间,张晖的身影穿梭于多个重要学生组织,他曾担任过校团委副书记、校研究生会主席、谷风合唱团团长等学生干部职务,也曾在“挑战杯”“三创赛”等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屡屡获奖。同时,他凭借出色的主持功底,成为学校教师节大会、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舞台上的常客。张晖的青春是一段忙碌而多彩的旅程,每一次经历都让他深刻感受到“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他追逐梦想、勇敢拼搏的内在动力。
“本科毕业后,我获得了学校‘推免辅导员’的资格,于是我又带着甘农教会我的一身本领,在学校团学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在辅导员岗位上,张晖始终秉持创新理念,积极拓展学生成长成才路径。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围墙,将实践课堂延伸至乡村基层,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他还以学校“谷风”合唱团为依托,不断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让“甘农之声”唱遍校园、走出校门,为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担任辅导员期间,张晖以赤诚热忱投身工作,用渊博知识启迪学生心智,以饱满热情点燃青春梦想,更以深厚的“三农”情怀浸润学生心灵,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榜样。那段与学生并肩成长的岁月,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成为他人生长河中最珍贵的记忆瑰宝,闪耀着温暖光芒。
扎根甘南,践行青春使命
“2019年6月,我结束了两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要把自己的生活重心一下子从精彩纷呈的团学工作转移到严谨细致的科研学习中,刚开始确实不太适应”。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提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让张晖深受鼓舞。于是,作为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的一员,张晖在老师的带领下不畏艰难,深入牧区,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养殖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致力于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为当地牧民提供科学养殖服务与指导,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然而,踏上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语言障碍、高海拔的身体极限、简陋的科研设备、艰苦的生活环境……2019年是张晖前往甘南草原开展技术服务的第一年,在前往甘南的途中,他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上吐下泻、头痛难忍。到达“小院”后,通过吸氧、服用药物等简单治疗后症状并无减轻,无奈之下,带队老师心急如焚,当机立断,连夜护送他返回兰州。就这样,张晖的首次“小院”之旅,带着未竟的梦想与无尽的遗憾,仓促收场。
自那以后,张晖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留在甘南草原的“小院”,付出诸多努力,他通过在学校保持规律的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避免“高原反应”的再次发生。2025年是他连续前往“小院”的第七个年头,如今的他早已适应了甘南的生活。白天,他忙碌于科研一线,为甘南草原的科技发展日夜操劳,大量的科技服务工作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夜幕降临,当一天的紧张工作暂告一段落,他便脱掉厚重的工作服,换上轻便的运动装,走进球场。这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满身疲惫的科研工作者,而是活力四射的篮球健将,与当地热情洋溢的青少年们一同奔跑在篮球场上,他们你来我往,汗水交织着欢声笑语,每一次精彩的进球、默契的配合,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青春的印记。令人欣慰的是,“高原反应”这只拦路虎再也没有出现过。

张晖(左四)和“小院”同学在甘南草原
科研是理性与严谨的,但基于实践的每一次技术应用,却充满了温度与希望。在甘南开展技术服务的这些年,张晖和同学们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已在10余个牧民生产合作社累计组建40余个牦牛畜群(超1万头雌性牦牛),牦牛人工授精1500余次,诊治牦牛疾病1230余例,巡回诊疗里程超15万公里,成为当地农牧民身边值得信赖的“科技特派员”。实施“娟姗牛改良甘南牦牛”项目培育出的娟犏牛,乳、肉产量相较于牦牛分别提升了10倍和2倍,公畜出栏时间提早了3年,成为高原乳肉兼用新牛种。该成果已经辐射到我国四川、青海等地,可年产娟犏牛1万余头,年均增收2亿多元。
“当我看到通过人工授精诞生的小牛犊健康成长,当我接过牧民送来的刚挤的牦牛奶,当我听到牧民们用藏语表达感激的‘挂真切’(藏语发音,感谢的意思),心中成就感满满!”张晖笑容满面地说。
深耕兽医科研,铸就卓越成就
不论是在高原牧场的广阔草原,还是在精密的胚胎实验室,张晖始终将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服务社会发展,也扎根学术前沿。6年的研究生生活,张晖在自己从事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对兽医事业的理解与认同也在导师的带领下越来越深。
“我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胚胎生产,我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于牦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牦牛作为能适应高寒牧区特殊环境的大型家畜,较低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体外胚胎发育率限制了辅助生殖技术在牦牛产业中的有效应用。因此,开展牦牛卵母细胞成熟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牦牛的生殖生理提供资料,也可以为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研究补充了牦牛这一高寒环境哺乳动物、季节性发情动物的参考材料。

张晖参加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2024年,通过导师推荐和线上申请,张晖获得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的免费参会名额,并在会上作了题为“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SETD2调控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学会报告。参会的专家老师肯定了张晖的科研成果,并做出“为理解高原哺乳动物独特的生殖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的评价。
张晖还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2024全国科技小院大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不仅让他充分了解领域内最新的科研动态,也为他开展兽医专业相关研究提供了具体思路。
情系甘农,未来砥砺前行
回首在甘肃农业大学的岁月,张晖满心感慨。从初出茅庐的农村大学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校门,到如今成为农学博士生,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成长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母校的印记。
在张晖心头,最想倾诉的,是那满心的感激。他动情地说:“羲园求学十余载,感谢甘肃农业大学对我的培养,让我从懵懂走向成熟。感谢有幸遇到的每一位良师益友,他们用智慧与关爱,点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的青春熠熠生辉。”实验室窗外的星辉,美丽羲园中的朝阳,甘南草原上的晨曦,显微镜下的胚胎……共同编织成了他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乡村振兴的舞台很大,我们农科学子手中的节目很多。祖国用‘强农兴农’使命激励我们,学校用‘知农爱农’情怀滋养我们,老师用‘兴农富农’本领培育我们。我将继续努力,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展现担当作为,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实现人生价值。”张晖坚信,甘农赋予了他无穷的奋斗力量,也赋予了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域一展身手的勇气和信念。未来,他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上,书写属于农科学子的无悔篇章,让甘农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永续传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