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兰州圆满闭幕。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有数名院士和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针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严重问题,从土壤水盐动力学过程与量化表征、作物水盐响应过程与根区动态阈值、农田节水控盐灌溉技术与系统优化、农田高效排盐材料改性与结构设计、区域排盐工程模式优化与灌排协同调控等方面,解析了西北旱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的研究进展。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院士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智慧作物生产、智慧养殖生产、农产品智慧物流等学科前沿技术。他指出,中国的农业生产环境比较复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
美国农学会会长、加拿大麦吉尔大学Joann Whalen教授展示了北美、巴西和非洲等地区用4R+方法维持全球粮食生产的实例,提出土壤健康是应用4R+营养管理的基础。他解释说,一方面,均衡使用化肥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构建良好土壤有机质,保证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分解和矿化,产生的副产物会自然地将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传递给土壤和植物,使贫瘠土壤再次肥沃,作物良好生长产量稳定。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陈阜教授阐述了耕作学研究如何挖掘研究新方向及创新点,认为提升作物丰产、提质、增效、绿色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耕作学研究的方向;在以问题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改革背景下,需要青年耕作学者深入研究区域耕作制度改良、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农业资源环境阈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优化、农田系统生物多样性、智慧农作技术等。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教授从中国粮食安全总体态势入手,提出要准确把握新时期粮食安全新阶段新定位,分析现阶段增加粮食产能的战略路径与策略方向,明确了中国作物产业系统变化特征、未来需求趋势与应对策略,认为要布局面向未来现代作物科学创新发展方向及现代农作学新领域。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研究员讲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旱地耕作制度内涵,提出改革耕作制度是实现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并从基础设施条件、人才团队、研究框架、耕作制度区划、种植养地制度、资源协同增效、综合技术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旱地耕作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也对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耕作中心主任李少昆研究员分享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原理、产量突破的关键制约因素与途径,明确了高产途径与关键技术、定量化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阐明滴灌水肥一体化实现玉米精准调控机制有利于玉米后期站秆和机械粒收,利用密植高产与水肥精准控制技术相融合已连续7次创造全国玉米高产记录。


另外,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30所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的46位青年学者分别在两个分会场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节水稳产高效农作制度构建及多目标优化调控,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效应及机制研究,多样化种植制度作物丰产与固碳协同机制,不同耕作措施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作物生产力的协同效应研究,旱作覆膜农田氮素循环关键过程、调控途径、可持续性评价及土壤质量提升,作物间作、轮作体系的农田生产潜力及其微生态效应,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下农田土壤呼吸与N2O排放特征的响应机制、不同区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调控途径及高产增效栽培机制与技术研究、作物表型组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同地域的耕地生物改良实践及保护性耕作新实践、地膜残留污染防控与环境安全效应研究、新形势下耕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等等。从作物布局优化、新型种植制度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作物生产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与调控对策、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效应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到相关农业生产案例及对策建议,既有宏观战略研究,也有微观案例探索,还有落地的生产技术示范,充分体现了耕作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展现出了耕作学青年人才的实力与潜能,会场气氛热烈,大家能够充分利用研讨机会,踊跃交流、共谋发展。



在第三分会场的耕作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圆桌讨论会上,20位资深专家学者就耕作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传统耕作学科如何适应新农科发展、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如何根据国家的现实需求来谋划“十五五”科学研究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以期在发挥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满足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