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丝绸之路”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要求,应研究合作方蒙古植物保护研究所邀请,甘肃农业大学项目组成员李毅、种培芳、苏世平、张正中和谢燕飞等5人,于7月31日至8月9日赴蒙古国,就抗旱灌木树种红砂、白刺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灌草优化耦合技术与模式等研究内容,开展了为期10天的访问与交流工作。项目负责人、兰州大学侯扶江教授应邀同期访问。
活动前期,项目组成员访问了位于乌兰巴托市区的蒙古国植物保护研究所。蒙方项目组研究员Ariunaa Ochir博士和MunkhTsetseg博士分别就灌木树种红砂、白刺抗旱良种‘红抗1号’和‘甘农1号唐古特白刺’品种繁殖育苗、生长适应性研究与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做了专题汇报;侯扶江教授和种培芳教授分别围绕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和红砂抗逆性研究进展作了专题报告,为蒙古草地合理经营与草场退化防治提供了思路和策略。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ByambasurenMijigsuren在总结项目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甘肃农业大学与蒙古国植保所合作建立“抗旱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生态修复合作研究中心”工作任务,双方就“中心”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讨论与部署。
项目组中方成员和蒙古国植物保护研究所成员开展学术研讨
随后,项目组前往研究所位于蒙古中央省(Tuv)的Bornuur soum试验站,对红砂、白刺良种育苗与定植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对项目经费资助购置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了解。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分设的蒙古东南部肯特省(Khentii)和东戈壁省(Donggobi)3个县的试验区进行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野外实验结果调查,完成了红砂天然群落调查与土壤、植物样本采集工作。
项目组中方成员开展红砂天然群落调查与采样工作
项目组还拜访了蒙古国立大学副校长Baatarbileg Nachin教授、蒙古农业大学达尔罕(Darkhan)植物与农学研究所所长Bayarsukh Noov教授,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校长Baasansukh Badarch教授和校国际关系部部长Sukhtulga Tserennadmid 以及项目区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者温都尔汗市农牧局局长Enkhamgalan先生、县长Buyangt先生和副县长 Galshar Oyunbold先生等,双方就灌木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并希望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草健康评价、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项目组成员与蒙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
应蒙古国食品农业与轻工业部副部长Gankhuleg Munguntong先生邀请,项目组全体成员前往该部门进行了交流访问。李毅教授向副部长及主管农牧业官员做了项目研究工作汇报,副部长对项目成果在解决蒙古国草地退化问题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希望蒙方能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出良好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并尽快大范围推广。同时,双方对接了蒙古于2018年启动的“十亿棵树”造林计划,积极申报下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为中蒙生态建设及‘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项目组成员与蒙古国食品农业与轻工业部领导人进行交流
通过此次科研交流访问,对中方培育的灌木良种在蒙方退化草地恢复中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也为蒙古草地合理经营提供了思路和策略。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巩固了双方的合作成果,加强了双方的凝聚力,提升了合作动力,并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